睡姿=性格?粤友优配
看到这个关系,相信很多网友都觉得荒诞,甚至认为我这是为博眼球瞎胡说。
说实话,我刚看到类似的言论时,也这么认为,但深入研究后,才发现这并非胡说八道,而是有科学依据的。
英国睡眠专家、英格兰南部Surry大学客座教授伊齐考斯基,曾为一大型饭店集团做过一项研究。
研究过程中,他调查分析了1000名受试者夜间的睡姿,结果归纳出5种常见的睡姿,以及他们代表的意义。
不同的睡姿,揭露孩子不同的性格第一种:海星式睡姿仰面躺着睡,双手、双脚自然向外摊开,像汉字“大”。
伊齐考斯基认为这种睡姿多见于不爱表现,能够倾听别人说话但安全感较高的人。
展开剩余85%遇到这种睡姿的孩子,很多家长都忍不住抱怨,觉得孩子太“霸道”,占了整张床。
其实,习惯这种睡姿的孩子,真的非常好,因为意味着你把他养的很好,他对周围环境非常信任,睡觉时毫无压力,才能安全感满满的彻底放松,安心入睡。
第二种:胎儿式睡姿这种睡姿通常表现为侧躺、双腿蜷曲、双手靠近胸前或抱住某物,整个人像回到胎儿时期蜷缩成一团。
习惯这种睡姿的孩子,通常内心比较敏感且柔软,而且社交力比较弱,但是他们往往具备较强的观察力、共情力和创造力,需要更多时间适应外部世界。
这种睡姿是孩子最常见的睡姿之一,有些孩子也会因为特殊原因,短时间内呈现这种睡姿,比如刚入园、刚搬家、父母吵架时……
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孩子之所以选择这种睡姿,是因为安全感尚未完全建立,对周围的环境还不熟悉,或者缺乏父母家人的关心,内心比较孤独。
而这种蜷缩成球的睡姿,极其类似胎儿时期在子宫内的睡姿粤友优配,会让孩子有一种本能的安全感。
另外,伊齐考斯基教授还指出:约有五分之一的女性都采取这种姿势入睡。而我就是这其中的五分之一,并且我的性格一直也是比较内向、不善社交的。
第三种:军人式睡姿背部朝下仰着睡,两只手臂各摆在一侧,像军人“立正”时的站姿。
伊齐考斯基将这种睡姿称为“军人式睡姿”,并指出,这种睡姿的孩子往往自律、内敛、规则感强。
生活中,很多父母,尤其是老人都喜欢这种睡姿的孩子,并且也会要求孩子采取这种睡姿入睡。
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睡姿才是规矩的睡姿,一旦孩子养成了这种睡姿习惯,就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夸奖。
孩子为得到认可,晚上入睡时,大脑自然而然的就会指挥肌肉保持紧绷,躺的规规矩矩。
于是形成“睡姿-夸奖-性格”形成循环,变得越来越自律,越来越有规则感。
第四种:侧卧睡姿侧睡一边,双腿外伸,双手双臂放下。
这是成年人常见的睡姿,尤其是年龄大的中老年人更是普遍喜欢这么睡。
伊齐考斯基调查研究发现:使用这种睡姿入睡的人,通常更能够融入社会,个性随和,有好人缘,且内心拥有强大的力量,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性格。
心理学发展学则认为侧躺时人的身体呈开放弧形,潜意识把“自我”缩到最小,给外界留足空间,恰是社交里“先配合、再表达”的表现。
第五种:自由落体睡姿肚子向下,双手放在头两侧,像个趴在床上的“小蛤蟆”。
伊考齐斯基的调查数据发现大概有6.5%的人喜欢用这种睡姿睡觉。
个人认为这6.5%应该大多都存在于孩童之中,毕竟这样的睡姿对于成年来来说,确实有点压迫呼吸道和心脏,很难坚持一整夜。
对于这种睡姿的孩子,伊考齐斯基认为他们通常比较自以为是且爱交际热闹。
至于原因,我查阅了各种资料,个人觉得比较合理的解释是:趴睡会给孩子一种“压迫的刺激感”,喜欢“压感”的孩子,白天也往往追求强烈、即时的身体体验,自然爱蹦跳、爱往热闹堆里扎。
睡姿为什么与性格有关系?除了伊齐考斯基的研究外,全球很多国家地区的专家学者,也做过睡姿与性格关联的研究,并且都从多个维度论证了伊齐考斯基的结论。
比如,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睡眠行为实验室,曾对500名成年人开展了为期2年的调查追踪,结果发现:习惯大字型姿势睡觉的人,在大五人格测试中“外向型”得分平均比其他人高15%-20%。
再比如,我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通过对1200名儿童的睡眠与性格追踪研究,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:喜欢趴着睡且头偏向一侧的孩子,在游戏中往往更主动,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,展现出探索型性格特质。
睡姿与性格之间的关联到底是什么建立起来的?
关于这一点,很多专家都给出了解释,大家的解释虽然各不相同,但意思都差不多。
大概就是人在熟睡的时候,大脑会进入一种完全放松的“低警戒”状态,白天被意识压制的情绪、紧张度、安全感等需求,都会悄悄指挥身体肌肉放松,进而将身体摆成最舒服的姿势。
时间久了,这种怎么躺最舒适、最放松的行为就会成为一种习惯,这种由潜意识需求塑造的睡眠习惯,会反过来成为内在性格的 “外在镜像”。
与成年人相比,年幼的孩子心理防御机制尚未成熟,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反映在熟睡后的身体上,所以,其睡姿更能“直白”的反应内在性格和情绪。
【今日话题】你或者你家孩子平时喜欢用哪种睡姿睡觉?
你们的性格又是怎样的?
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言论粤友优配,供其他家长学习参考~
发布于:山东省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